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布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诊断对决",将同一复杂病例分别交由人工智能系统和人类专家进行独立诊断。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医学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更为公共卫生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素材。
病例背景
本次对决的病例为一名36岁男性患者,因腹痛、发烧、低氧血症和血小板减少症入院。患者有酗酒史,在就诊前2周开始出现右下腹痛和背痛。患者出现休克后转入麻省总院,医院进行了系列检查和病史采集。
人机诊断过程与结果对比
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发的AI系统Cabot医生在5分钟内完成分析,引用10篇文献,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伴腹膜后脓肿,并发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和肺栓塞。
人类专家Gurpreet医生采用"构建因果路径"的分析方法,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最终诊断为:异物(木牙签)导致十二指肠穿孔。

公共卫生视角的分析与启示
从公共卫生资源配置角度,AI系统展现出了显著优势。Cabot医生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需要人类医生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的文献检索和分析工作。这种高效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快速提供诊断支持,缓解医生工作压力。
然而,人类医生展现出的深度推理能力和临床思维仍然是AI目前难以完全替代的。Gurpreet医生通过构建完整的因果路径,将看似不相关的症状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基于病理生理学的深度推理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罕见病和复杂病例时,体现了人类医学专家的独特价值。
本次对决最值得关注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如何将两者的优势结合。AI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检索能力,人类医生提供临床经验和深度推理能力。
未来展望
本次NEJM的人机诊断对决为我们展示了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在公共卫生领域,我们应当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同时保持理性的审视态度,推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深度融合,共同构建更加高效、精准、普惠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编辑:冉竹逸;审校:米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