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团队发布《饮食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案

2025年9月5日,营养学领域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在线发表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公共卫生学院联合研究团队的研究方案论文——《The Diet and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DaBC) Study: Protocol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Investigating Dietary Patterns and BPPV Prognosis – The Role of Genetics and Gut Microbiota》。该论文系统介绍了“Diet and BPPV Cohort Study”(DaBC)的研究设计、实施方法与基线人群特征,研究团队在西北人群种建立了整合“饮食-遗传-肠道菌群”多维数据的BPPV患者预后前瞻性队列,为未来探索BPPV复发的可干预因素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背景:从“治已病”到“防复发”的迫切需求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动时突发短暂眩晕,全球约20%-30%的眩晕患者受其影响。尽管耳石复位治疗短期有效,但其年复发率高达30%,部分患者长期存在残余头晕、平衡障碍、焦虑抑郁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

近年来,研究提示BPPV复发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氧化应激增强有关,而饮食作为可调控因素,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及改善血管功能等机制影响BPPV的病程。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营养素与BPPV发病的关系,缺乏对整体饮食模式与BPPV复发及长期预后关联的系统性探索,尤其在亚洲人群中数据稀缺。此外,由于个体对饮食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遗传背景和肠道微生物组成可能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但目前尚无研究系统评估这些因素是否参与“饮食→BPPV预后”的通路(图1)。

图1

研究设计:构建中国西北人群BPPV多组学前瞻性队列

为填补这一科学空白,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团队于2023年7月正式启动“饮食与BPPV队列研究”(DaBC研究)。这是一项在西北地区三家神经耳科学中心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建立“饮食-基因-肠道菌群-眩晕预后”的综合研究框架(图2)。

图2

研究纳入首次确诊、年龄≥18岁的BPPV患者,排除其他前庭疾病或系统性疾病所致头晕者。截至2024年10月,共纳入2,505名患者,其中844名完成基线评估者进入后续随访阶段。基线评估内容全面,涵盖:

  • 临床评估:详细病史、耳神经学检查、平衡功能测试
  • 多维症状评估:焦虑抑郁量表(HADS)、平衡信心量表(ABC)、平衡能力量表(VADL)、眩晕障碍量表(DHI)、睡眠质量(PSQI)
  • 饮食模式评估:采用经验证的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FFQ)收集,回顾过去一年饮食习惯,计算每日摄入量。在此基础上,构建饮食评分:AHEI-2010,AMED,DASH,EAT-Lancet,LCD,LFD,PDI,E-DII。
  • 生物样本采集:血液(用于全基因组分型)和粪便(用于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测序)

研究将进行基线后1个月及每年一次的随访,持续5年,动态追踪患者的复发情况与症状演变(图3)。

  • 1个月:电话/微信随访,更新DHI与饮食;
  • 第1–4年每年一次:年度随访,追踪复发、生活方式;
  • 第5年:现场复查,重复基线评估,采集血/粪样本;
  • 复发监测:患者即时报告,医生启动评估,电子病历提取客观数据;

图3

研究目标:计划未来将探索三大科学问题

本研究为方法学与基线特征报告类论文(Protocol文章),目前尚未发布主要研究结果。未来研究将重点回答以下问题:

  1. 饮食模式与BPPV预后:不同饮食模式(如高盐、高脂、地中海饮食等)是否与BPPV复发风险、复发间隔时间及长期症状负担(如残余头晕、功能障碍)相关?
  2. 遗传因素的修饰作用:耳石相关基因(如OTOG、COL11A2)的遗传变异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饮食的响应,从而调节饮食与BPPV预后的关系?
  3. 肠道菌群的中介与调节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否在“饮食→BPPV预后”通路中起中介或交互作用?能否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意义:为“精准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DaBC研究将建立系统整合饮食、遗传与肠道微生物多维数据的BPPV预后队列,其未来成果有望为BPPV患者提供基于证据的饮食指导建议;构建融合基因与菌群特征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推动BPPV管理从“单纯复位”向“生活方式干预+精准管理”的综合防治模式转变;为开展饮食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供前期依据。

研究团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DaBC研究,揭示饮食这一可改变因素在眩晕管理中的潜力,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营养处方’,真正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研究支持与作者信息

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邢娟丽博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单虹颖博士研究生与公共卫生学院徐芯语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马乐教授与米白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nutrition/articles/10.3389/fnut.2025.1640153/abstract

撰写:单虹颖;一审:格桑玉珍;二审:米白冰

西安交大团队发现:短期黑碳暴露显著延长哮喘患者住院时长,儿童与中年人为高危群体——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BMC Public Health》
« 上一篇 2025 年 9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