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团队发现:睡眠障碍使眩晕恶化风险翻倍,其中37.7%由焦虑抑郁介导

2025年6月23日,睡眠科学领域知名期刊《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在线发表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公共卫生学院联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and Vertigo Severity i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该研究基于中国西北地区1056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基线数据,发现睡眠质量差与眩晕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并揭示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在该关联中起到关键的介导作用(图一)。本研究强调了在BPPV管理中关注患者睡眠健康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为整合睡眠干预和心理治疗以减轻眩晕症状和功能障碍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一

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既往研究提示睡眠障碍和心理问题在BPPV患者中普遍存在,但睡眠质量如何通过心理因素影响眩晕严重程度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中,博士研究生邢秀荣(共同一作)和徐芯语(共同一作)等发现,存在睡眠障碍(PSQI>5)的BPPV患者,其发生严重眩晕(DHI>60)的风险是睡眠正常患者的2.024倍。进一步分析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机制:焦虑和抑郁显著介导了睡眠质量与眩晕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焦虑(通过SAS评估)解释了该关联的28.5%,抑郁(通过SDS评估)解释了38.0%,综合焦虑抑郁状态(通过HADS评估)解释了37.7%(图二)。研究还观察到清晰的剂量反应关系:当PSQI评分超过7分时,眩晕严重程度的风险显著增加(图三)。

图二
图三

那么,睡眠不佳是如何导致眩晕加重的呢?研究结果指出,心理因素扮演了核心的“桥梁”角色。睡眠障碍不仅直接影响前庭功能或诱发眩晕发作,更会显著加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而这些负面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放大患者对眩晕的感知、加重主观痛苦和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本研究首次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大样本BPPV人群中,明确了睡眠障碍通过心理因素(尤其是焦虑和抑郁)加剧眩晕严重程度的中介路径。研究结果强烈提示,在BPPV的临床管理中,除了标准的耳石复位治疗,应整合睡眠障碍的筛查与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CBT-I)以及对焦虑抑郁状态的心理评估和支持治疗,采取“身心共治”的综合策略,以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眩晕症状、改善功能状态并预防复发。

上述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邢娟丽博士研究生和公共卫生学院徐芯语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米白冰教授为通讯作者。

撰写:徐芯语;一审:格桑玉珍;二审:米白冰

陕西省重大疾病防控与大健康共享数据平台上线全国首个IIT智能研究助理
« 上一篇 2025 年 7 月 2 日